
台灣的民主政治具有典範價值,但是否經得起考驗,本周將見分曉。
這個星期將針對24名「立委」和1位市長進行罷免投票。這不是一場合乎民主理念的投票,「立法院」最多席次政黨受到無差別屠殺性攻擊,違背罷免制度針對個別不適任的民選公職人員而發,而且台灣的罷免制度很寬鬆,只要四分之一以上選民投票,同意罷免者得票較多就算通過。
主導其事的民進黨硬把這場不義的罷免包裝成「反共護台」聖戰,誣指對手為中共代理人。民眾是否認可這次集體罷免的理由,以及是否踴躍投下不贊成罷免票。是台灣民主的一次試煉。
民主國家中國會監督行政本就是天經地義,珍惜民主就是要促進政府透明化,接受監督與制衡,而且以民意為依歸,促使權責相符。如今民主的實踐者被打為「共匪」,被執政黨認定非去之不足以護台,這分明是抹紅性的惡意攻擊。

國民黨人士反而認為,台灣最大危機的根源,就在於執政黨自不量力,以小博大,追求不切實際而又沒有實力支撐的「台獨」目標。民進黨為這個夢幻目標而倡言兩岸「兩國」,挑釁對岸底線,將台灣帶入兵凶戰危風險。
由於民進黨不斷撕裂兩岸之間與台灣內部脆弱的共識,招徠軍事威脅加劇,造成台灣的危機。反對走偏鋒而主張交流與和平的在野黨及其「立委」,竟然被污衊為在地協力者,將他們定位為「中華民國派」,不反共,而與「台派」真心護台截然不同。
這分明是以「台灣獨立」的支持程度與反中的強烈程度為標尺,以此為忠奸之別。這是將政治主張的良窳與善惡擺在單一向度上,在這個量尺判定其愛台忠誠度,並賦予道德評價。這樣的評量完全否定民主該有的多元化價值,毫無容忍異議的素養。
民進黨政府無視於兩岸實力差距及美國特朗普政府護台的意願與能力,為實踐「台獨」而無節制地挑釁對岸,棄絕了過去兩岸之間透過模糊與默契所換來的和平,將台灣的安危投入到一場豪賭式的脫中對抗中。他們對內無法統合異議者,對外無法確保台島安全,卻將「抗中保台」視為唯一正確道路,甚至當作施政無能的遮羞布。
抗中謀獨者昧於兩岸現存的客觀形勢以及雙方的實力對比,看不見人民對和平與繁榮的殷切渴望,只看見反中話語、謀獨言行以及對民進黨的支持度與貢獻度;進而將反中與抗中無限上綱,並將其做為攻擊對手的武器。於是乎,在野黨的和中主張一概被抹黑為助長中國大陸滲透與在地協力。

他們口口聲聲護衞民主,實際上是將反中、抗中凌駕於民主價值之上,將體制內的制衡監督視為中共的陰謀與滲透,殊不知這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並撕裂朝野關係的的禍根。為了獲得選票支持,他們離間競爭者與民眾的關係,極盡所能施展騙術,藉以塑造於己有利的輿論環境。
民進黨全面執政時將「多數暴力」發揮到淋漓盡致,淪為「立法院」少數之後,拒不接受多數決的決議,將其貶義為「多數暴力」,釋憲否決與覆議不斷,猶有不足,乃祭出「大罷免」撒手鐧。這是全球民主國家前所未見的荒謬行動,卻名之為反共壯舉、護台行動,民眾會埋單嗎?
台灣的民主正面臨興衰存亡的關鍵時刻。一年半前,人民選擇了在野黨「立委」主導「立法院」,就是要掌握行政權的民進黨接受「立法院」的決議與監督,但民進黨卻不放過獨攬決策的權力,為了重回不受節制的大權,發動全面罷免在野黨議員,將在野黨扣上「濫權亂政」的莫須有罪名,為此而結合側翼網軍操控輿論。經過最近激烈的攻防,台灣民眾必然對民進黨的政治詐騙知之甚明,若能在這場罷免投票中做出明智的選擇,則證明台灣民主具有相當的韌性。
文:陳國祥
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